“NFC”移动支付 距离全面飘红还需多久?
来源:http://www.udows.com 发表时间:2016-08-10
移动支付是NFC应用的一大场景,随着ApplePay的激进,NFC顺势而为拓展市场,就目前市场发展现状来看,NFC移动支付发展势头强劲,但距离大家所期待的全面飘红还有些距离。
"NFC"全面爆发道阻且长
国金证券发布报告指出:“ApplePay携银联入华,有望唤起沉睡多年的NFC移动支付需求,NFC支付功能必然成为未来手机的标配,整体产业链中的硬软件厂商必将从中受益。”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更是指出,移动支付发展的这几年,经历了以支付宝为代表的支付“1.0时代”。继而,以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社交支付,打破了支付宝一家独大的局面,移动支付进入“2.0时代”。ApplePay上线是发展移动支付的一个契机,移动支付有望开启“3.0时代”。如此看来移动支付市场未来发展可谓一片光明,可是现实真的能如预测的这般美好吗?
苹果三星齐抢市场 银联华为携手并进
移动支付领域主要包括NFC支付、扫码支付和卡机支付三种模式,扫码支付如支付宝、微信虽是后起之秀,却于近几年连下城池。今年2月18日,Apple在大陆推出Apple Pay,中国成为ApplePay登陆的第五个国家。3月21日,三星宣布SamsungPay正式进入中国移动支付市场,正面PK苹果公司此前已经发布的ApplePay。
在支付宝与财付通两大巨头的压力下,越来越多线下商家加入到移动支付的行列,三星与苹果之间的市场争夺将更加激烈。在中国市场,从时间上看,ApplePay抢占先机,但从使用体验看,SamsungPay既可用于NFC终端POS机,又可用于没有NFC功能的磁卡式POS机。在全球市场上,2015年三星与苹果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4.8%和17.5%,线下终端应用商家三星多过苹果。这样看来,这两家抢占市场之路各有利弊,短时期可能难分胜负。
作为国产手机厂商巨头,华为赶上了支付平台的发展热潮,成为全球第三家,国内第一家推出自家NFC支付平台的手机厂商。3月21日,华为与中国银联达成HuaweiPay合作。具体而言,银联卡持卡人可在拥有HuaweiPay功能的手机上,安全地管理和使用银联卡。今后,华为手机用户可在移动设备上享受银联“云闪付”线下非接支付和线上远程支付两项功能。事实上,相比ApplePay、SamsungPay,HuaweiPay有些姗姗来迟。即使如此,作为本土品牌的HuaweiPay还是占据一定的优势。HuaweiPay与其他银联“云闪付”产品相同,均采用支付标记化(Token)技术,涵盖NFC等各类支付创新技术应用,可实现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线下非接触支付,同时也支持远程在线支付。此前,华为旗下多个型号的智能手机已经可以使用“云闪付”HCE产品,并且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。
刷卡费率下调 NFC市场将受压
NFC造势多年,借助移动支付这股东风能否扶摇直上?事实其实没这么简单。
3月18日,国家发改委和央行宣布下调刷卡手续费,将重新“分割”围绕着刷卡上下产业链的不同机构的利益蛋糕。这一新规将进一步压缩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生存空间,加剧第三方支付行业洗牌。对不够规范的支付机构来说,违法套码空间不再。对业务同质化、盈利模式单一的支付机构来说,盈利空间进一步被压缩。
面对这种境况,互联网支付受影响较小,目前的费率是千分之六,但不排除部分商户以刷卡费下调为由要求支付宝、微信等降价。但NFC支付则不是,按照行业的情况,第三方支付机构年收入在3000万以上,勉强可以运转。低于这个数很难维持,估计有一批第三方支付公司要倒闭。所以,虽然移动支付市场潜力巨大,但NFC应用市场却仍受制约。
而另一方面手机厂商要推出自家的移动支付产品,一般要经历中国银联长时间的检测,手机厂商也面临着大量的开发工作,虽然各家巨头都推出了移动支付平台,不过对于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的本土厂商,NFC移动支付要获得支持,却需要一定时间去等待。中国银联方面也有消息称,本土品牌华为、小米已经进入第一批支持候选名单,不过最早上市时间也要等到第三季度,其他品牌只会更晚。
这么看来,NFC市场目前表现不错,但不代表今年会爆发,终端缺失表明今年只是移动支付元年,真正爆发会在2017年。NFC仍需耐心等待,期待明年的全面爆发。
结语
对于任何一个产品或者品牌来说,从进入市场到打开市场再到全面飘红,这个过程无疑是漫长的。NFC布局多年,直到现在才取的阶段性突破,可见其艰难程度。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NFC耐心等待爆发时机的同时,要不断提升自身技术,改善移动支付软硬件建设,保障支付安全,另一方面要清楚市场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,扩大移动支付受众面。
相关新闻
- 2016年网络安全趋势:黑客将通过NFC漏洞向移动支
- 移动支付争夺战助力 智能POS或成B端商户标配
- 中国银行云闪付深耕移动支付未来
- 企业物流转型发展如何考虑物流智能化